AG真人·平台 - AG国际厅·平台·官网

开始聊聊交易之十五:单品种单策略的资产管理计划 | AG真人平台 - AG平台真人·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开始聊聊交易之十五:单品种单策略的资产管理计划2023-01-22 11:16:48

  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上一篇文章讲了做资产管理计划的一些原因,从这一篇文章开始讲讲怎么制作一些资产管理计划,先从简单的单品种单策略讲起,再讲更复杂的多品种多策略的计划。

  其实,资产管理计划的时间周期并不是一定要固定到一年,资产管理计划的时间周期,和人的要求有关,和策略性质有关,和自身对自己的要求有关。

  通常情况下,交易策略要求的时间周期越短,所指定的资产管理计划要求的时间周期就越短,策略类型的持续周期越长,那么资产管理计划要求的时间周期就越长。所以,资产管理计划不用拘泥于一年,时间跨度可以从一天到一个明显的商品周期不等,所以,不同的策略对应的资产管理计划的时间周期跨度还是蛮大的。

  比如以前培训做股指期货手工高频交易的交易员来说,对每日的交易都是有要求的:第一、持仓时间非常短,通常不会超过15秒;第二、对每日交易的次数都有一个基本要求,通常不会少于100次;第三、对交易员什么时候该暂停交易也会有一定的要求。那么,这样下来,每天都会有一个足够的交易次数来看交易的全面性,因为交易的时间周期级别和空间周期级别都极其微观,所以基本不受行情动的影响。这样的交易资产管理计划,可以根据微观波动率每天来做,甚至计划之间改变不会非常的大。

  比如有一些交易员喜欢做日内交易,在养成了自己的交易方法之后,每个交易日的交易次数也都基本在一个范围之内,那么,针对这样的交易员来讲,资产管理计划可以在1周到1个季度不等,一方面,看交易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执行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看策略的性质。当交易员心理素质好的时候,在行情的波动特征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基本资产管理计划可以不改变,波动特征明显改变的时候可以做新的资产管理计划。这样的交易计划,一周到一个季度完全可以覆盖,甚至可以不将时间确定下来,但是定期给自己做一个总结。

  比如还有一些做日内交易的交易员,喜欢运用多种方法,没有太多的定式,有时候也凭自己的感觉,有的心理素质过硬,有的正式因为心理素质不好才导致方法的不固定,面对这种情况,就不要管行情的波动了,最好资产管理计划就固定要每月,每周太短,碰到的行情可能反应不了问题,导致资管计划和风控计划可能体现出来的冲突性特别强,周期太长,不太利于调整。那么每月可能就是最好的。

  又比如做波段的交易者来说,会隔夜,按照波段的特征时短时长,如果按照一年为资管计划,其中无论如何总会包含几个波段,所以,可以考虑以年为周期做资管计划。这也是为什么我拿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周期的资管项目的时候,喜欢把观测的时间周期放到15分钟到1个小时,因为真正的趋势来讲,可能并不能够拿年来衡量,容易被打断。但是,我也说过,我衡量趋势的方式是以观测的基本时间单位经过的K线数量来看的,所以,只能说这个周期更加适合。

  比如,一些趋势交易者,比如我自己的账户,我更加喜欢以一个大的商品经济周期来做资产管理计划,一个资产管理周期大概会持续5到8年,经历一波上涨,一波下跌。在这个过程当中,以这个周期交易即可。比如2015年11月开始,陆续在一些品种建仓完成之后,到现在只做换约操作就没有动过。像这样,资产管理计划的时间周期就是以5-8年为周期的。

  所以,资管计划的时间周期和交易策略有一定的关系,同样,也和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心态不稳的交易员,计划便宜短不宜长了。

  在讲资管计划之前,我们必须先清除两个概念:一个是胜率和盈亏比,一个是资金利用率,一个是策略类型。

  在这个市场上,不乏某些机构,都是喜欢拿胜率和盈亏比说事儿,一方面有一些交易类型是的确可以用胜率和盈亏比说事儿了,比如高频交易、日内短线交易、部分波段交易;另一方面,胜率和盈亏比是统计学的范畴,说出来,能够让你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样子。但是我要说的是:要说胜率和盈亏比,至少要了解胜率和盈亏比的真实意义,适用范围,与用法。

  第一,胜率和盈亏比,比较适合短期的范式交易。首先,统计学统计出来的是在一定的容错范围内具备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其统计的东西一定要有规律,如果你的交易本身就没有定式或者不成系统,没有规律可言,那么胜率和盈亏比一点意义都没有。比如前期面试过一个交易员,交易时间两年,告诉我其交易方法是看裸K,靠感觉交易,能够拿出半年的交易数据,胜率和盈亏比很靓丽。那么你可以对这个人有两种看法:第一、这个人有很好的交易盘感,并且能够持续盈利;第二、这个人运气不错。各位要清楚,作为交易人士,感觉也是可以拿出来交流的,如果你能产生感觉的特征都说不出来,拿我情愿相信这是真运气,这个时候,胜率和盈亏比又有什么用呢?真没用。

  第二、胜率和盈亏比是一个波动数据,你可以统计出三年的交易记录,也许很好,但是你如果再把每个月分开统计,会发现数据不会那么稳定(当然,如果这个时候还稳定大概也就能够知道你的策略类型了,而且很多投顾会对你趋之若鹜)。甚至某段时间会非常不好。你需要明白的是,针对不同的策略类型,这可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会有一段时间的行情,并不适合你的交易系统。而这段数据,往往比盈利时候的数据更加重要,这个时候数据体现的是该策略的下限,如果这个下限都能够被接受,这个策略当然能够被接受。

  第三、针对不同的策略类型,胜率和盈亏比都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体现得比较优秀即可。对于交易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短期要达到很好的胜率和盈亏比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长期往往很难。同样的道理,短期的追求如果形成了定律或系统,长期可能就会碰到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市场会变,变动大小位置,系统对于短期行情的适应性越强在后期的不确定性中被打破的概率就越大,一旦这种冲击将风控系统挑战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策略基本也就不会具备任何价值了。

  第四、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适用于胜率和盈亏比。比如趋势交易者。我们统计胜率和盈亏比,是在一个交易逻辑结束之后,而不是一笔交易结束之后,所以,在有人对趋势交易者做统计,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人胜率过低,只有30%左右,我只能送这样的统计两个字:无知!趋势交易是否成功的衡量,是能否抓住趋势中合理的部分,并且抵御趋势结束时候的变化,且能够在长期横盘的时候不遭受盘面的震荡冲击。试仓多少次的成本是需要和最终能够抓住的趋势作比较的,且每一次趋势所体现的重复性会很小,这些因素一方面会导致每一波趋势中试仓的次数直接左右胜率和盈亏比,这种衡量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而对于日内或者高频而言,其交易如果形成系统,出入场特征也比较短期,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交易样本,且特征的相似性要高出很多,这个时候用胜率和盈亏比往往就会更加适合。

  所以,要制定资产管理计划,不要一味用胜率和盈亏比考虑问题,而要从策略状态、策略性质、策略的盈利点在哪里、策略的问题在哪里综合考虑那种策略衡量方法更加适用。

  资金利用率,曾经作为期货市场人员推广期货的法宝,你一百万就只能交易一百万,期货一百万可以交易一千万的东西。这种宣传,在后期可能会被人清楚的认识到收益和风险是同事放大的,但是,有的时候人性使然,会让你去思考这个问题:我100万的本金在这里操作,但是我现在才用了20万的资金建仓,另外的80万一直都放在那里,我放在那里干什么呢?80万拿出来可以做很多事情,或者加重仓位进行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的根源不是策略范畴本身,而是资金管理的概念。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交易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市场上想赢多少,能够亏多少,那么资管计划其实就是配合交易系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用的仓位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我的预期目标,这个带来的风险我能否承受得住。当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资金的利用率永远会成为一个疑惑且拿捏不好的东西。

  市场上可以有很多种策略类型,高频交易,超短线交易,短线交易,波段交易,趋势交易,以及更多更加流行的分类方法。但是,如何分类策略其实不算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策略上面的逻辑,以及逻辑之于行情的赢利点在哪里。如果核心点在逻辑以及其赢利点上,策略类型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市场是兼容并包的,并没有一定短线好或者趋势好的定论,甚至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即合理性,在市场上活着没死,其方法就有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并不是用定义能够框死的。举个例子,同样被市场定义为趋势交易者,甚至入场出场点都很相似,但是逻辑的出发点却有可能完全不相同,而殊途同归的产生盈利,甚至两个人中有人会不承认自己是趋势交易者。但是人们往往将其放在分类上,而没有放在逻辑本质上,这是可悲的,也是狭隘的。

  那么,对于别人的交易逻辑,应该处于的态度,并不是要全部搬来慢慢分析,因为交易的行为决定执行力,最终你能否执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所以对应你的是一套属于你的方法,你可以借鉴别人的逻辑,但是不要指望不劳而获,不现实。

  作为单策略单品种的资管计划,其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制定途径是否能够符合策略的逻辑特征。做策略的总体,无非是制定一个最大回撤以及预期收益率,比如说做一年的计划,你预期30%也好,50%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作支撑的策略凭什么在最大回撤不易达到的情况下达到这个收益,其内在的可行性在哪里。

  做单品种单策略的资管计划,其出发点可以很不相同,可以根据比较稳定的交易数据为出发点考虑,也可以根据对行情的预判为出发点考虑。总之,出发点应该考虑一下几个因素:第一、能够体现你所用的交易策略类型的盈利特征;第二、所做的资产管理计划对应的交易特征有可持续性。

  当然,高频交易有很多种,我这里的高频交易指的比较狭隘,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所做的主观手动的高频交易。对于交易类型,我也只能捡我会的讲,不会的我不好讲。比如程序化所做的撞车时高频交易,这就不是我擅长的,所以我没有办法讲这个。

  比如前期股指期货还可以做的时候,去培养过一批高频交易员,有在北京,也有在上海。对于较为稳定的交易员,基本能够保持胜率在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刨除手续费之后在63%左右,平均盈利3.7跳,对于损失的单子,平均亏损在2.5跳。平均下来,每个交易日的交易次数在80-130次之间,为了好举例子,这里假设是100次。

  那么,高频交易所呈现的交易特征如下:第一、行情的整体形态不会对高频交易造成过多的影响,行情短期瞬时波动会对行情的交易造成影响;第二、每个交易日交易的频率都较多,但是整体的交易次数还算较为恒定;第三、虽然盈亏的波动会随着行情的波动有所变化,但是平均值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第四、这种高频交易对交易员心态要求非常高,因为交易非常频繁,很难即时研判出交易员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动,但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会很大;第五、高频交易对速度的要求很苛刻,也就意味着资金容量不可能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交易,我们应该制定资产管理计划呢?

  我们首先来算一笔账,假设上面提供的数据是成立的,那么,每一个交易日平均下来,盈利是:63*3.7-37*2.5=140.6跳,股指期货一跳是0.2个点,也就相当于盈利28.12个点,一个点一手对应300元,也就相当于一个交易日平均盈利28.12*300=8436元。

  当然,具体情况是,每天的平均盈利是8436元,但起起落落总归有,那么什么时候代表当天的交易不正常了呢?比如连续亏损达到一定的值,可能交易员的心态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举个例子,无论当日前面的盈亏状况如何,连续20笔交易总共产生3000元的亏损,我们就认定这个交易已经不正常了,采取的措施是停止该交易员当天的交易。

  有了这样一个规则之后,我们再来假设一个数据,假设平均一个月的有效交易日为20个,那么,交易员在20个交易日内被暂停的交易日有6个,而这6个交易日,都出现了被暂停交易最坏的状况,即-3000元的盈亏数据。由此可以得到,平均一个月,这个高频交易员的平均每手的月收益是-3000*6+8436*14=100104元。

  再假设,该交易员的交易容量是两手,那么,因为高频交易不需要留太多的空余保证金,所以给交易员的账户即为30万的账户,那么,按照上面的计算,每个自然月的盈利应该平均为200208元。一般来讲,我们会对这个盈利再打一个25%左右的折扣,因为高频交易出现问题具备即时不可察性,那么,平均每个月的盈利大概就是15万元。

  因此,我们按月给该交易员定的目标就是15万元,或折50%。当然,高频交易的交易时间周期可以做的非常灵活。另外,高频交易对心态的要求要让我们在做资产管理计划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一件事情:如果连续几天交易不顺,那么,我们制定的每月预期收益的目标就会对交易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鉴于此,可以将交易计划调整到周,但是将月作为公司或团队需要考虑的计划。

  日内短线交易相比于高频交易的特征,往往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日内短线交易的思路差别本身就很大,所以,并不是每种日内短线交易都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但是总体来讲,大概具备如下的特征:第一、每个交易日都有一定的交易频率,但是不可能过多,每个交易日的交易次数可能并不具备完全的规律,但是当一种形态完成之后,其交易的平均频率较为恒定;第二、盈亏的波动会随着行情的波动有所变化,平均值会在行情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第三、对于交易员在一段时间内心态的要求较高,因为交易之中总有间歇,所以心态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较易察觉。但是,日内短线交易亦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行情的整体形态对某些日内造成的影响较大,有些不会造成影响,所以行情短期波动对日内交易的影响随着方法的不同会非常不同;第二、资金容量也可能随着策略思路的不同会很不相同。

  针对这种情况,日内短线交易复杂在这几点上面:交易数据往往具备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会随着行情的规律性变化而发生变化;期望收益和风险承受随着心态和方法的不同会非常不同。

  第一、资管计划可以设置恒定的时间周期,但是这个时间周期不宜过长;资管计划亦可以设定不恒定的时间周期,而是以测定的行情规律的持续时间为周期。或者,设置的恒定时间周期被不恒定的行情规律周期包含,但以行情的规律周期做整体的终止。

  第二、对于交易员心理指标的考量仍然可以存在,且做起来比高频交易要显得容易,可以考虑加入主观考量。

  那么,针对很不相同的地方,涉及到的问题是仓位设定的问题,以及规律测量的问题,对于此,是可以分情况讨论和研判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像高频交易受到资金容量的限制这么死,日内短线的交易,往往在仓位的设置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空间。

  一个日内短线交易员,想要设定一个资产管理计划。他的交易数据呈现如下的特征:该交易员交易螺纹钢,每个交易日交易3-5次,收盘前必须平仓。其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在某种特征下的交易有了恒定的交易系统,并且有了一定的数据规律,规律如下:平均胜率52%,盈利状态下,其设置的是移动止盈,平均每笔盈利扣除手续费为13.2个点,其止损设计的是绝对止损,止损包含手续费是10个点。由于移动止盈,所以虽然平均值为13.2个点,但是比较的不恒定。他认为,这种行情规律至少还能持续60个交易日,目前,他有30万的空余资金,他希望通过这种熟悉的行情,让自己再资金回撤不超过20%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收益翻个倍。

  首先,按照其特征,我们假设该短线次交易,其平均胜率在这段时间内有效,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季度有60个交易日,共产生240次交易,按照平均胜率,这其中有124.8次盈利,115.2次亏损,且每手平均盈利124.8*13.2-115.2*10=495.36点,换算成盈利,就是每手盈利4953.6元。那么,如果他要赚到30万,其每次开仓的手数就是300000/4953.6=61手。

  假设螺纹钢的保证金是10%,60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格是3000,那么,61手所占用的平均保证金为3000*10*10%*61=183000元。这相当于每次开仓就是接近本金60%的仓位。那么,既然亏损比较恒定,我们不难算出若按照这个点位开仓,每次的亏损约为10*10*61=6100元。假设其涉及的回撤是20%,那么,该资金可以承担9次连续亏损。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算来,3个月内翻倍,作为这个交易数据而言,好像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数据。

  如果就这个数据而言,看似是不困难,但是资产管理计划我们并不能够这么做,因为我们更应该考虑实际状况:

  第二、绝对止损的设置和真实的交易会有较大的差距,比如看着是10个点,点下去可能就是11个点,12个点。

  第三、对于极端行情时没有任何防范的,前面在讲风控系统的时候,讲过一些方法去测量波动风险,是有助于考虑极端情况的,极端情况,在你持仓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发生,原因很简单,只要你持仓,没有到亏损10个点你是不会平的,但是极端情况发生,并不是你亏损10个点就能够打住的,比如你持仓浮盈在10个点之内的任何范围之内,20个点的突然逆向波动都会让你的平仓大于绝对止损。对于浮动指引,其实也是这样,只是因为浮动的平均,让这个值更加接近于真实。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考量资产管理计划的时候,往往会增加“压缩”条件,来充分的估计不确定性,以让计划不处于一个理想状态,而是甚至比实际情况更加严苛。比如举个例子,我们加入如下的测量条件:将10个点的绝对止损放到11个点(即便你是画线%止损的情况会出现极端情况,然亏损达到20个点;由于盈利状况计算的是平均,所以不做修改;虽然预估行情的理想状况持续60个交易日,但是将这种情况先打20%的折扣。

  如果加上这些条件,就会让可行性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会让达成的可能性更高,且对于某些条件的修改,更加符合现实的标准。

  比如对此情况我们再做一个测算,一手能够产生的盈利点数是:240*52%*13.2-240*48%*95%*11-240*48%*5%*20=328.32,若按此值计算,如果要实现资产翻倍,就会存在明显的仓位过重而导致无法抵御极端情况或者到心理回撤之前即无法开仓的情况。如果连一两次极端情况都抵御不了,这样的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的矛盾就是无法调和的,此时只能够降低预期收益率。如果能够抵御极端情况,那么一方面可以降低预期收益率,要么增加自己的容忍度。还是那句话,行情是不确定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对应的,这一点,要看交易者自己怎么理解。

  那么,如果这个交易员意识到这个收益率可能达不到,需要怎么制定预期收益率呢?前面我说过,日内短线交易会比高频交易在仓位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至型空间。实际上,若遵循严格之后的条件,每一手的收益加之交易日上面的折扣还剩下:328.32*80%=263点。这个时候,若没有预期收益的方向,我们不妨先设定最极端的情况:连亏10把,然后针对数字之间的关系我们列一个表:

  然后我们可以以承受能力为基本点出发,也可以以预期收益为基本点出发,来确认我们此种策略下的仓位,比如,假设我们最大的亏损承受比例是20%,那么我们设定的预期收益就可以定在45%-50%,这里没有一个绝对的值,因为这个数据是考虑了不同情况之后“压缩”过的,所以,保守一点还是激进一点,看自己,然后确定一个仓位。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有侧重点的,因为当这些数据确定之后,事实上盈亏比的关系就已经确认了,看你是注重这个最大回撤,还是注重预期收益。而另外一个方面,都会以一个固定值呈现。

  当然,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统计数据有效的情况下,往往平均的盈亏比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而且就算哪怕提高0.1,也会让策略的赢利点显得更加突出。比如举个例子,假设一个策略的盈亏比是1:1,我们期初设置的是连续十次回撤,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只要你的亏损次数比盈利次数多10次,那么你的亏损状况和这里的最差状况就相当了。这里用绝对次数衡量会比较明显,但是对于喜欢用胜率来衡量的朋友得注意了,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多,可能会出现胜率看着还可以(甚至40%多)但是仍然出现最差状况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多,达到最差情况的收益是有一个胜率的临界值的,这个值会增大,唯一不会改变的是亏损的次数比盈利的次数多10次,就会达到最差状况。这种情况,会随着盈亏比的拉大而减缓,当然,前提是有效的。

  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个状况呢?当我们发现这种统计数据有误,且预期盈利比统计结果小,预期亏损比预期多,预期胜率达不到的时候,都会向着我们预期的最坏情况靠拢,哪怕到最后其实最终胜率比我们预期的只低了3个百分点,但是也会达到最差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在做资产管理计划的时候,对于交易频率够多的类型的交易,哪怕数据比较恒定了,但如果没有对冲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特别是单个品种单个策略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将交易数据估算的非常保守的首要原因。

  同时,这一类交易即便做了资管计划,当发现我们用以做数据的立足点开始站不住脚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两个考虑:如果按照实际数据继续推演,是否还有正的预期收益,如果有,那么该向着承受更多风险还是减少预期收益的方向去调整整个计划;如果已经不产生正的收益了,是对策略进行修正还是立即停止该计划。这个考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前面讲到过的风控指标进行测算,也可以对现在的交易进行检验,若检验标明交易数据明显异于前期测算数据且明显比测算数据要差,那么,要学会做理性且正确的决定。

  当然,这个例子就不好举了,因为这种修正不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而是计划执行的时候。

  如果将这个例子做一个延伸,对于不确定周期的日内交易的资管计划怎么做?首先,既然周期不确定,那么首先要在策略上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是否还适用的标准。同时,和上面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对时间的把握可能不会准,那么,思路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第一、既然要做一个资管计划,那么,要有一个基础的收益率的预期,以及对应的回撤标准。这里的基础的收益率的预期指的是若用这个日内策略进行交易,那么在其有效的这段时间内,要达到的最低的盈利。对应着其实有另一个标准,在行情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该策略有效,应该判断一个最低的有效期。第二、策略的失效的研判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操作成本的,这个操作成本必须考虑进去,且不宜做最乐观的估计,当然,其留有的余地和具体的研判方法有关,这个是没有办法展开讲的。第三、策略过了最低的有效期仍然有效的情况下,应该是一个活的额外利润的阶段,这部分收益,属于预期收益,但是也是基础预期收益之外的收益,是因为策略的有效时长延长而造成的,那么,在这期间,对于策略数据的监测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也可以以此决定策略的延续性。

  关于日内的资管计划,就讲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对于日内交易策略,难道就没有长期行之有效的方法吗?其是有,但是我见到过的能够做到的人比较少,所以这里就不讲了,其实了解了以上的内容,我想再做一下延伸大家也都有这个能力。

  单品种单策略的资管计划,以年度为单位,波段交易和趋势交易更加适合一些,短线交易是否适合?其是我并不反对短线交易以年度为周期做计划,但是单策略单品种的短线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失效的概率是较大的,所以可能意义性也就并不大了。

  单品种单策略的资管计划,若以年度为周期,往往我们会转变一个思路来做,因为周期较为固定了,那么,对于一个品种我们所需要衡量的核心,就是预估在这一年之中,该品种在赢利点中的行情大小的范围。当然,对于日内或较为频繁的短线交易,若能够有恒定的数据,完全可以以很定的数据去预测周期。但如较为中线的波段交易,或者不同级别的趋势交易,往往让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会有一定的折扣,那么,对于预期收益率的衡量,我们往往就会通过对行情的预判,已经赢利点的预估来做,因为这种预估是偏主观的,所以,往往会做得更加保守。

  比如举个例子:2015年12月,一个趋势交易员看好螺纹钢的品种,经过严谨的分析,其认为而且他认为在未来的一年中,螺纹钢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这一波上涨行情,保守估计会到2380的位置,但其没有在2380就平仓的打算,而是准备按照策略给出的趋势开平仓信号进行操作。根据对自己交易系统的预判,其发现在1850点附近会出现螺纹钢做多的信号,且认定的止损点在1720附近。根据对自身策略系统的了解,如果出现一波趋势,刨去趋势结束时候的研判成本,其大概能够平均抓到这波趋势的70%。其准备用100万做,认为自己能够承受的回撤在10%。

  根据这样的一个策略描述,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计算。假设其预期趋势要到2380,且有了一个策略系统,且入场点位在1850,1850到2380之间有530个点,按照平均估计,其能够抓到这波趋势的70%,即371个点。

  由于其为策略设置了绝对止损,即1720,那么,若行情走到1720,其需要承担130个点的亏损,也就是说这130个点的亏损,不能够让资金回撤10%以上。对于100万的资金,就是10万元。那么我们来看看:100000/1300=77,所以要达到这个标准,其需要交易77手。对于77手的持仓,占用的保证金为77*1850*10%*10=142450元。也就相当于14.25%的仓位。对应的预期收益为77*371*10=285670元。

  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设定了最大能够承受的亏损,不会对仓位满打满算,比如这里,我们对仓位打10%的折扣,比如70手,那么,此时在保证10%的亏损没有达到的情况下,仓位变成了12.95%,而预期收益变为了25.97%。

  针对趋势交易的资产管理计划,其实核心点反而会比较单一,一方面,预估一个时间段之内行情的大小,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策略特征,以及能够承受的亏损范围,对预期收益进行一个估算,这个步骤,也许我们平时对一笔短线做交易计划也就是这么完成的。

  但是,就趋势交易而言,真正的难点不在这里。我们知道,趋势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还有一个时间的概念,作为平时对趋势的把握而言,或交易也好,或做资管计划也好,如果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把握准确,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我们做一个一定时长的交易计划,通常会碰到三种情况:第一种、在某一个时间发现前期对趋势的研判是错误的;第二种、发现时间还没有到,策略显示趋势已经走完了(无论是低于预期还是超出预期);第三种、发现时间到了,趋势还没有走完。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要对资产管理计划作出修改,这才是趋势交易中做资产管理计划的难点。

  一般来讲,发现对趋势研判是错误的情况很好解决,因为研判机制的主要侧重点是在策略上,所以策略上若研判出现问题,那么所需要做到的就是直接终止计划并重新制定计划就好。因为以及基于错误逻辑存在的资产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管理计划是没有执行的意义的。

  对于发现时间还没有到,但是预期趋势已经结束的情况,一般,趋势都会在相应的时间内已经超预期,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往往会在已经有这种情况迹象的时候,就开始制定新的趋势计划,比如螺纹钢,若按照上述计划去做,12月份制定的计划4月份就达到预期点位了,只能说明趋势的级别要比预期的更加剧烈,那么,这个品种会变成一个活跃品种,这个品种只要活跃度还没有结束,可能会走出趋势性很强的走势,那么,就可以在2016年的4月份开始酝酿后面的计划,当然,这个时候首先保证两点,第一,预期收益必须得到保障;第二、策略逻辑仍然要非常清晰;第三、往往是一波逆向趋势。

  比如,接着上面的例子,原来预期螺纹钢走到2380,结果一波直接走到了2780,那么,按照原来的策略属性,收益就变为了(2780-1850)*70%*70*10=455700.收益率为45.57%,已经比预期收益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且平仓点位在2500附近。此时,较为激进的交易者可能已经有了做空的计划,或者再次寻找底部做多的计划。那么其延续的时间,可以再做定夺。

  当然,如此快的达到预期收益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行情的演进速度快于以往能够看到的平均速度,这体现在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空间,而作为保守估计,一般我们对区间的预计会放在平均速度之上;另一方面,我们对某段特定时间所完成的空间,实际上并不符合行情演进的规律,而更多的是认为的限制让我们这么去做。

  比如上面我们碰到了这种情况,其实这个情况是一个过程,因为一般策略系统只要趋势还在延续,不会在自己看到的点位恰好就平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这种行情超预期的现象有所察觉,此时,我们亦有充分的时间决定怎么办:一方面,继续持仓获取超出预期的收益,另一方面,制定下一步计划:当然,下一步计划可能有两种,一种会认为螺纹钢会修正之后继续上涨,那么后期的回调就是修正,不会做单,而会逢低再入场,这种对于格局看得比较大;另一种认为一轮空头趋势已经开始,并且制定计划去做,若此处经历了理性的考虑,这也无可厚非,对于趋势的空间定义比较小罢了。

  有人也许会问,到了,我结束整年的计划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这么做,特别作为资金管理来讲。另外,在产生超预期收益的之后,其实更有资本做额外的交易计划,因为超预期收益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作为后期策略的一个安全垫,亦可以或减少投入资金控制风险,亦可以同等仓位更看重利润,相同点是,在资产计划的元周期内,预期收益是一定有保障了,那么剩下来的事情,是利用行情的配合,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通常,以年为周期的资产管理计划,我们往往会考虑单策略多品种或多策略多品种做更侧重于波段的交易。单策略单品种的波段交易也可以做资产管理计划,但就表现性来讲,不会有多品种好,为了给下一篇铺路,还是讲一讲。

  波段交易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抓一波短期趋势的一段,它的空间定义比大的趋势要小,所以,若以年为交易周期去做,根据每个人的定义不同,总会有一些交易次数。这些交易次数当中,就成功的交易而言,可能面对的时间和空间都会有较大差异,但是,只要时间足够长,平均值会较有效,交易之间间隔的平均值也会较有效,但是统计结果的方差往往会比较大。也就意味着,交易的盈亏比波动会非常的大,有的还伴随着试仓,所以胜率也许亦不会那么有用。介于短线和趋势之间,比较难以定夺。

  一方面,波段交易若方法能够相对固定,那至少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长期有效;一方面,其实大多数品种的收益,会和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可以有两种参考方式,一方面,以平均数据为参考打一定的折扣,一方面,以预期波动率下的数据特征为参考。然后,预估出一年的时间段内,交易方法能够拿到的点位,并以此做计划。这两种参考模式,说不上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各有利弊。

  比如,一个波段交易者从事了较长时间的波段交易,统计下来,发现其在螺纹钢上的交易有如此特征:每年平均交易次数为25次,其中最多32次,最小15次;交易策略中固定止损位50个点;交易平均胜率为42%,且几年下来较为均衡;其最大的连续亏损是6次,平均是2.1次,出现4次或以上连续亏损的概率为0.7%;每次交易平均盈利点位为148个点。其想利用这个交易特征对2017年的交易做一个资产管理计划,允许的最大回撤不超过15%。其准备投入100万。

  根据这个数据特征,我们先做如下计算:由于其胜率较为均衡,我们暂时认为42%可信,那么,在一年25次的平均交易中,其盈利11次,亏损14次为正常现象。根据其数据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其一年每手的平均盈利点位为:11*148-14*50=878点。鉴于2016年螺纹钢行情波动较为剧烈,导致交易次数会变多,交易点位会拉大,我们认为25次交易已经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但50个点的止损有的时候止不住,所以,让100个点的利润做估算,那么,假设盈利778个点。假设每一次的止损都是55个点,我们就以5次亏损设置交易极限,那么5次亏损15万,比较适合的交易手数为:150000/(55*10*4)=68手。其中,68手所占用的保证金是68*3000*10*10%=204000.合20.4%的仓位。

  那么,这68手对应的收益为68*10*778=529040元,合52.9%的收益率。那么,在这个收益上,减去20%左右,定40%,是较为保守,且较为合理的。

  第一、资产管理计划的目的是针对自身的策略在一段时间之内提出预期收益,并明确能够承受的整体风险。作为资产管理项目而言,在产品要素中就会对这些有所约束,而个人者指定资产管理计划,可以让一段时间对风险的控制以及预期的收益有目标性,从而以一种长期的操作思维,而非短期的投机思维去思考交易的角度,控制交易的行为。

  第二、资产管理计划的出发点并没有一个定式,而核心是从策略本身处罚的,用策略特征中体现最明显的特征为立足点,从而发散到预期收益和分先承受能力上,在针对可能存在的变数流出一定的空间,制定计划。比如高频交易或日内短线的平均数据,又如波段交易和趋势交易中对特定时间段行情区间的保守预测,以及资产管理计划的拓展。可能有些人会问,那么,资产管理计划一定要运用到相对固定的交易模式上吗?对于但品种单策略而言,是的。较为固定的交易系统中明显的赢利点以及“问题区间”是制定资产管理计划的预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期收益和承受能力最根本的依据。对于多品种多策略而言,也会以单品种单策略的预测为基础,不过由于品种和策略的增多,会有利润的叠加效应和风险的对冲效应,衡量起来会更加的复杂,但效果会更加有效。

  第三、资产管理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要做到尽可能准确,而是对某段时间的交易心中有数。同时,这类测算本身亦可以对交易策略本身在资金上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执行力和减小交易过程当中的心理压力。

  第四、对数据做一定的压缩,让预期收益看起来更低一点和让风险看着更大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资管计划需要刻意保守的需要,而是出于提高资管计划完成概率的考量。往往,一些实际交易中的隐性成本以及突发行情,对于收益的打击是不容忽视的,在撮合交易制度下,也不是所有的突发风险都有办法化解,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考虑进去,这个部分,由于本篇很多都是以例子的形式没有讲,会在下一个部分讲。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一个较为严酷但不失真实的交易环境下的预期收益和风风险承受的度量。

  关于资管计划写到目前为止,有一个大点没有写到:资管计划的调整和完成的度量与拓展。这个看在后面写总结的时候再说吧。

  个人公众号:开始聊聊交易(kslljy654):个人平时闲聊,吐槽交易的地方